9月22日,國際期刊cancers 在線發(fā)表了題為《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 of Pseudostratified Nasopharyngeal Epithelium Disrupts Epithelial Integrity 》的科學文章。該研究由山東銀豐生命科學院(下稱:銀豐生科院)、新加坡國立大學和日本島根大學三個單位參與完成。
鼻咽癌是我國華南地區(qū)最常見的惡性腫瘤,而且是唯一一個以地名命名的惡性腫瘤(廣東癌)。它是一種家族遺傳傾向性,EB病毒感染和環(huán)境因素綜合作用下發(fā)病的復雜疾病,其發(fā)病機制仍待進一步闡明研究。過去研究明確證實幾乎100% 鼻咽癌(未分化型)腫瘤細胞內都可以檢測到EB病毒,換句話說,鼻咽癌是由EB病毒潛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的鼻咽部上皮細胞克隆化擴增而來。
但是病毒如何感染上皮細胞,在細胞癌變中起何作用等機制性研究相對滯后,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合適的體外感染模型。本研究是從鼻咽粘膜活檢組織中分離培養(yǎng)上皮干細胞,體外經(jīng)氣-液相界面誘導分化為呼吸道假復層上皮,從而模擬鼻咽部上皮組織。當加入EB病毒后,成功觀察到上皮中的三種主要細胞(基底層細胞,杯狀細胞和纖毛細胞)均能被感染,上基層細胞(suprabasal layer)感染比率多于基底層(basal layer)細胞,而且以裂解感染(lytic infection)為主。同時發(fā)現(xiàn),EB病毒感染顯著降低跨上皮細胞電阻,破壞上皮組織的極性和完整性,提示有誘發(fā)癌變的風險。
雖然95%以上的成人都有EB病毒感染, 但并不意味著每個感染者都會患癌。有了這個模型,將有助于進一步研究EB病毒感染如何與家族遺傳傾向性,生活習慣(環(huán)境)等其他致病因素綜合作用引發(fā)鼻咽癌。
本文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銀豐生科院于鳳剛教授表示,EB病毒作為發(fā)現(xiàn)的第一個人類致癌病毒,被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定為Ⅰ類致癌原。它能感染淋巴細胞和上皮細胞,可潛在誘發(fā)移植后淋巴增生疾病,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何杰金氏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鼻咽癌和胃癌等。另外,數(shù)據(jù)表明由EB病毒感染引發(fā)的惡性腫瘤死亡病例約占全球癌癥死亡病例的2%。
該研究也為呼吸道粘膜上皮干細胞的研究打下了基礎,對銀豐生科院正在開展鼻腔粘膜來源上皮干細胞治療肺纖維化的藥物研究起到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