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以來,人體組織器官移植技術被應用于臨床,成為臨床治療不可逆器官終末期衰竭性疾病的唯一手段,挽救了無數(shù)人的生命,給患者帶來了希望。但目前,人體組織器官移植面臨著一個非常大的瓶頸,即移植源的匱乏。因此參與、推動人體器官和遺體捐獻,開展組織器官保存,研發(fā)新型人工組織器官尤為重要。
目前,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下稱“銀豐生科院”)已成功掌握了皮膚、瓣膜、卵巢組織和斷指等人體組織器官的深低溫保存及復蘇技術,并成功應用于臨床移植。同時,銀豐生科院還利用多種組織器官進行創(chuàng)新型生物組織工程材料的開發(fā),初步形成了海綿狀、粉末狀和膜狀等多種形態(tài)的組織工程基質材料,并通過引入3D打印和干細胞技術,在體外實現(xiàn)人工組織器官的定制和開發(fā)。
截止目前,銀豐生科院成功保存人體組織器官突破100例,包括但不限于皮膚、斷指/趾、卵巢、骨、肌腱等組織器官的保存。其中,皮膚保存50例,已成功回植18例,整體存活率超過60%;斷指/趾保存30例,成功回植3例,移植后患者斷指/趾恢復供血。
器官保存通常在低溫(4℃左右)或亞常溫條件下進行,但在低溫條件下,留給器官移植的時間窗口比較短,比如肝臟、胰腺保存不能超過24小時,心臟不超過8小時等。但像斷肢、斷指等再植對時限要求非常嚴格,患者常常在傷后暫時不具備再植條件,低溫或亞常溫條件保存不能滿足其儲存需求。而深低溫保存技術(溫度在零下196℃)就成為一種很好的選擇。但此前,深低溫保存技術通常應用于單細胞的長期保存,比如,目前已成功實現(xiàn)了人的精子、卵母細胞、單核細胞、胚胎干細胞、造血干細胞等的玻璃化保存。由于組織和器官包含多種類型的細胞,并且體積較大,結構復雜,深低溫保存相對困難。
目前,銀豐生科院突破技術難點,已成功掌握了深低溫保存技術在多種組織和器官中的應用。與此同時,銀豐生科院與多家醫(yī)療機構和科學院所共同籌建皮膚庫、斷指/趾庫,利用臨床遺棄或捐獻的組織器官,探索開發(fā)能夠替代損傷或缺失組織器官的生物材料和人工組織器官,實現(xiàn)可以應用臨床移植的綜合研究項目,以期建立高質量的有功能人體組織器官銀行,滿足臨床急需的移植用人體組織器官。